聊城東昌府區(qū)東關大街傅斯年陳列館(傅氏祠堂)東鄰,有一條青石鋪的胡同,胡同南邊有一塊木質(zhì)牌坊,上面寫著“仁義胡同”四個大字。關于這個胡同的由來,流傳著一個感人的故事。
講故事前,得先介紹一下傅以漸這個人。傅以漸出生于聊城,是清朝的第一位狀元,后來成為康熙皇帝的老師,教授康熙皇帝“四書”、“五經(jīng)”、天文等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和做人的道理,對康熙皇帝從政后的作為有著直接的影響。
相傳,清朝康熙年間,傅以漸在京城做官時,其在聊城的家人修建祠堂時與鄰居發(fā)生了宅基糾紛,于是到了縣衙,要求地方官處理糾紛。
地方官了解事情的經(jīng)過后,對于如何判案非常為難,因為如果判傅家有理,會給當?shù)氐陌傩赵斐梢环N傅家仗勢欺人的感覺;如果判鄰居有理,又怕得罪朝廷重臣傅以漸,所以地方官一時并沒有判出結(jié)果。
傅家人急了,便寫了一封信送到京城,希望傅以漸利用自己的威望,給地方官施加壓力,以便盡快解決此事。傅以漸看到來信,馬上回信一封:“千里來書只為墻,讓他三尺又何妨?萬里長城今猶在,不見當年秦始皇?!?/span>
傅以漸的家人看到回信后,覺得很慚愧,將祠堂的墻退后了三尺,并主動找鄰居道歉。鄰居看到傅家如此仁義,十分感動,便也退讓了三尺,于是便成就了傅氏祠堂東鄰的這條六尺胡同,又名“六尺巷”。
光陰荏苒,歲月流逝。聊城雖然幾經(jīng)變遷,但“仁義胡同”依然保留著,“仁義胡同”的故事也代代相傳,流芳于今,仁愛、禮義、友善、睦鄰友好的精神也在聊城這塊土地上世代相傳。